沈帥青:網紅影響受眾 社媒怎推廣正能量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2/31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荷蘭最新研究發現,人們情緒極為容易受網紅帶動,而社交生活愈趨網絡化,令網紅影響力非凡。本地不少網紅已注重傳播正能量,家長亦應注意,讓孩子正面使用互聯網。

荷蘭蒂爾堡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逾2,000個YouTube短片的評論區,發現拍片者的情緒對觀看者甚有感染力。兩者更有趨同性(homophily),即受該網紅情緒影響的人士,會觀看更多帶相同感情色彩的片段。

研究人員Hannes Rosenbusch指出,無論是在網上或面對面,社交皆可影響情緒,在社交生活愈趨網絡化的今時今日,人們更應注意自己在網上接觸何類信息。就本港而言,青少年在網上社交的時間頗多,港大一項民調發現12至23歲人士每周平均有20.3小時在網上,53%主要用在社交媒體如Facebook及Twitter。

然而社交媒體上有不少頻道或網紅,可能對青少年帶來惡劣影響。單是YouTube就在今年迎來數宗惡性事件,引來主流媒體關注,包括美國網紅Logan Paul在日本富士山下的「自殺森林」,拍攝死者遺體;今年初的「Elsagate」更揭發大量偽裝成兒童友善的頻道,藏有大量暴力、色情及令人不安的短片。

社交媒體已嘗試作出改善,YouTube前年成立項目「Creators for Change」,鼓勵創作人用平台傳播正能量,包括拍攝鼓勵年輕人及反對仇恨的短片,各地傳媒報道過平台上的惡性事件後,YouTube亦宣布會為項目增撥500萬美元。

本地不乏推廣正能量的KOL,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前年邀請6名本地KOL,包括YouTube上有過百萬人訂閱的「JASON(大J)」,接觸有自殺傾向的年輕人。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,年輕人愈趨少用傳統輔導服務,認為輔導工作應轉至社交媒體,KOL亦有責助年輕人擺脫自殺念頭。

家長即使不諳社交媒體,亦有方法誘導子女以正面態度瀏覽互聯網。Google的網絡教育工具Google for Education指出,家長平時在家,應教導孩子善待他人,令他們能夠將此股正能量帶到網上,否則可能被傳播惡劣信息的網上人士帶動,變相參與網絡欺凌等行為。

除了師長及同學,現今青少年接觸最多的或是網上意見領袖;社媒工作者有責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他人之餘,家長應善加誘導,助年輕人在網上接觸及傳播更多正面信息。

趕走網上負能量 由家長做起

  • 從家開始:正能量源自日常生活,家長平日應善待孩子、教他們學會善待他人
  • 正面經驗:家長應考慮清楚自己網上帖文對孩子有何影響,並以身作則,如捍衞被網絡欺凌人士。若發現孩子在網上發布惡意留言、甚至參與網絡欺凌,需嚴肅對待
  • 善用工具: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均有針對兒童的限制措施,避免孩子過長使用或接觸不良信息。家長亦可善用網絡安全計劃Be Internet Awesome的工具,諸如小遊戲、建議等

撰文 : 沈帥青